bet36体育备用网址_bet36体育投注-手机版*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下好复课后学生心理健康的“先手棋”
2020-08-25 14:53:00
光明网
作者: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步入常态化,各大中小学即将迎来秋季新学期,为使学校教育教学秩序顺利全面恢复,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从学校教学秩序、校园防控、应急能力、责任落实四个方面,指导学校教学、防控两手抓,全面有序推动教育工作任务的完成,配合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

  疫情在客观上致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空间上的社交距离改变导致新型社交阻断,在阻断中凸显出各级学生的系列心理社会能力问题。如限制性同伴交往导致的社会性萎缩,学生脱离正常学校教育环境后,除了与父母交流,其它近距离的社会交往几乎被全部切断,同伴交流、互助成长被物理空间阻断。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不仅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个体发展,而且同伴作为最重要的健康行为模仿对象,对于学生的健康行为方式的形成有所影响,社交距离的阻断使得学科教学的社会性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另外长时间狭小空间的共处模式也对代际关系产生负性影响,甚至导致亲子心理空间产生焦虑。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开学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性干预将是恢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各地、各部门如何创新调整相关机制,学校如何落实相关意见,家长如何做好学生的后勤安全保障,学生如何配合学校的新要求,都需要认真思忖、部署。

  对于各地、各部门而言,省、市、县(市、区)都要创新调整应对疫情复工复学的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各省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制定落地实践的对应指导意见,为全省各大中小学明确工作方向,将疫情常态化下可能遇到的应激事件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处置方案中。此外,动员与公共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干预相关的卫生系统、社会组织等,结合各地大中小学的校医、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打造一支专业的大健康工作团队。在开学前后,展开针对性的全员教师培训,增强他们的公共卫生常识、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提高他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把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一级建立师生心理健康专业测评与动态监控系统,以信息技术结合专业测评,提高处置问题的效率和针对性。

  对于学校而言,要做到精准对接国家疫情防控的总目标任务,细化实化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学校疫情防控的指导措施,在开学后,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疫后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态的学校心理健康体系,融合学生、教师的心理评估和指导,特需人群心理健康疏导和应激心理事件处理,教师心理健康能力培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等内容,涵盖公共卫生常识、传染病防控常识、积极心理调节和健康行为培养等方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对于家长而言,其健康素养和家庭教模式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基础,家校协同将能帮助学生适应疫情后的新型社交方式,发挥温馨、自由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心理不可替代的支持价值。将家庭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补充,引导中小学学生在家保持勤洗手、多锻炼的卫生健康习惯,配合学校开展线上、线下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及时与学校老师交流,了解学生心理情况。对于复学后的高校学生,将会面临与父母半年朝夕相处后的首次长时间分离,尽管他们已经成年,有着一定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仍然需要家校协同,构建体育活动联盟、社团组织、学习共同体等新的健康教育支持体系,配合他们渡过入学后的心理调整期。

  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积极配合学校完成相应的防疫工作,而且要对于疫情常态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开学后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采取积极、平稳的心态应对。其一,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因此,学生应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学习、锻炼两不误,在遇到自己难以排解的心理压力时,及时向老师、家长反馈,向心理教师或相关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其二,面对同伴中可能存在的特殊群体,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可能出现应激心理的群体,采取不歧视的态度,及时向老师反映情况,并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同学走出阴霾,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成长。其三,对于开学后可能在校园、社会中传播的纷纭杂沓的信息,要有是非、真假判断能力。不跟风,不自乱阵脚,尤其是注意在学生群体中可能由于“负性偏好”而传播的负面疫情信息,不对这些信息进行盲目传播而造成新的焦虑感和恐慌。各个学段学生都要进行相应的人生规划引导、生涯规划教育和公共卫生意识等方面的学习,逐步具备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让自己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